高中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5-06-01高中教案设计(汇集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教案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课文情节安排的技巧性。(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3.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二、学法指南
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为人们称赏的著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描写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本文你应该特别注意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对塑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三、课文精讲
1.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简析】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简析】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简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4.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简析】: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5.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简析】:(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四、质疑探究
拓展:《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倘若将林冲换元为鲁达,让“鲁达”风雪山神庙会怎样呢?
甲生:如果林冲换成是鲁达,那么鲁达决不会让火烧山神庙的事情发生,因为他会在得知高衙内派陆虞侯来杀他的时候就想办法把陆给杀了,然后镇定离开。
乙生:如果是鲁达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他早就挥刀而上去找陆虞侯拼命了,他绝不会像林冲一样的听从安排去守草料场,早就起来反抗了。 师评: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强调了一个观点:鲁达决不会像林冲一样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面对恶势力的侵犯,他一定会奋起反抗,斗争到底。从这点看,同学位对水浒中的人物性格还是比较了解。而这道题目也正是为了让同学们换位思考,用心体会一下林冲的屈辱忍让的性格。陆谦与高衙内进一步设下陷阱,让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在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迫害下,林冲的反抗性格逐步强化。尽管如此,他依然想从妥协退让中寻求苟安,没有放弃“挣扎着回来”的幻想。从而更进一步领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高中教案设计 篇2
设计思想
1、设法将学生深深地引入课文之中。
2、引导学生既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又注重对文章细节的品评欣赏。
3、运用“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小说、品细节、悟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相关情节。
(2)古代白话字词积累整合。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探究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伏笔照应的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1、教具:幻灯片、DVD、大屏幕、课件。
2、预习要求:
(1)读课文、读注解、理解部分古代白话词语含义。
(2)读课文试着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阅读《水浒传》7—11回,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情节。
3、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循环播放《好汉歌》当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句时,点出林冲在山神庙前风雪之夜手刃仇敌的英雄画面。
二、教学活动设计之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6段)酒店、沧州遇旧、买刀寻敌。
第二部分(7—10段)草料场、接管草料场。
第三部分(11—12段)山神庙、怒杀陆谦。
三、教学活动设计之二:重点探究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问题设置
1、文章第二段“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下菜疏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一句中这两个是什么人?为何“闪将”进来,而不是“走(跑、跳、跺、闯、挤)将入店里来”?这个字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研读课文,注重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注重课堂生成过程。)
学生讨论提出:文章第三段开头“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并且注解释不尴尬:鬼鬼祟祟,不正派。也作“尴尬”或者“不尴不尬”,我顺势提问:这两个是什么人?一个军官、一个走卒。他们来这干什么?密谋。他们两个进入酒店后言行有什么特点?说话偷偷摸摸“不叫你修来”手段卑鄙阴险(给管营金银)。所以两个人是“闪”将进来。
2、小二妻偷听“正不听得说甚么。”悬念、究竟会怎样?即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林冲有无生命危险?
幻灯1、细节描写中前后两次偷听出示一副对联。
小二妻店中隔墙,有心偷听听不全。
林教头庙中隔门,无意偷听听得真。
学生讨论:为什么酒店静一个时辰听不全。
山神庙、风雪交加、一会儿、听得真。
师生互动:
客观原因:密谋、怕隔墙有耳、声音小、墙隔音好。
得意忘形、风雪交加心情好、声音大、门破有缝大石头靠。
主观原因:作者有意为之,一开始不能听全,设悬念吸引读者。
(说书人的.技巧)
3、到了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去市井沽酒的路上。
(读7、8段,找出有酒的地方。)
出门买酒————发现山神庙————躲过祸事。
△只是出门买酒就一定可以躲过祸事吗?
不一定!草厅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
△草厅是怎么塌的?因为风雪。
练习: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文中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之三:
你对文中哪个细节或伏笔感兴趣?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酒、风雪已经学过。
(2)林冲沽酒前盖火炭,草厅压塌后探火盆,知道火种已灭。一方面表现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并非因为林冲疏忽而是有人预谋,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关于刀、枪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4)林冲进了古庙的石靠门,为后文陆谦等人推门未成只好站在庙门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偷听得一清二楚,真相大白,冲出庙门手刃仇敌张本。
(5)方向位置设置合理。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由草料场往东走。同时陆谦等人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不是冤家不聚头,不到时候不聚头。
教学活动设计之四:高潮到来
幻灯2、录结尾杀人场景“把陆谦……”到结尾。
齐声朗读,赏析。同学们讨论1分钟,谈谈各自的感受。
幻灯3、金圣叹评点林冲杀人场景。
“杀得快活,杀得快活,若如那两个人也一枪搠死,便没趣了。有了这一刀一枪,才产生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熟不密,不缺不漏。”
师生互动:看看这卖友求荣的家伙到底是什么心肝?
总之杀得快活,有身份,有性格,有主次,有章法,有思想。
提问:林冲到底是怎样的性格?他一直在忍吗?为什么不早下决心?如果换成鲁智深报仇会怎样?
幻灯4、以第十回回目诗结束本课。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哭。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作业:1、课堂练习1-2,课内阅读(一)(二)。
2、写作训练:足球场上的一瞬间(动作描写)。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内容安排较多,应该减少第一环节的用时,让学生提前准备预习作业,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简省多人补充甚至教师补充的时间,在自读课文自我剖析课文上多提供时间。
第二课时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可再压缩,抓住关键情节,不必面面俱到,腾出时间搞一个风雪、动作描写训练并加以展示指导就更好了。
高中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三、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 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然/自后/余多在外
四、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五、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六、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高中教案设计 篇4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情景导学】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4--5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项脊轩志》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总结: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高中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2、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3、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2、知识点归纳
3、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4、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
1、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2、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3、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4、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㈡析“可悲”
1、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祖母厚望〉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2、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林纾
3、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4、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
迷你日记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中教案设计专题,欢迎访问:高中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