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8-09电影入殓师观后感(汇编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入殓师》电影观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1
很早就看到过这个片子了,虽说是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因为这个名字,一直害怕不敢看。
昨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看完了以后,泪流满面。
可以说,好久没有这么痛快的流过眼泪了。
(另外推荐久石让大师为其做的配乐!!)
以下剧透…………
男主曾经是个大提琴手,因为乐队解散,带着媳妇回到老家山形县找工作。阴差阳错的找了个纳棺的工作。
开始他不敢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爱人。在见到了各种葬礼,为很多位往生者进行清洁纳棺工作后,他认为这是个好工作。
有独自生活,往生两个星期才被发现的老婆婆,有漂亮的大妈,有轻生的男扮女装的学生,有车祸的女学生…………
后来被妻子发现,不被认可。妻子跟他一起参加了澡堂老板娘的葬礼,妻子才真正的被感动。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2
不知是否受了影片的影响,我选择了一个最简单明了的题目。
诚实的说,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干净而感人的电影。一开始我因着名字的恐怖固执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后才发现全片并没有一个惊悚的镜头。
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除了片头短短的入殓过程,整部影片完全采用顺序式叙述方式,却深刻的体现着生、死、爱、恨诸多主题。
影片一开头,是小林大悟在师父的指导下实施入殓过程。男主角娴熟的动作让我相信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专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么平静、庄重、自然。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一瞬间我有点恍惚,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后者多么的粗鄙。然而恰是这样的对比为大悟后来的思考埋下伏笔。
失业以后大悟和妻子搬回乡下居住,胡乱的工作寻找中大悟遇见了他的师父(我一直觉得影片里这个角色更像中国人眼里的师父而不仅仅是社长)。在高薪的诱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殓师助手这一份工作。
接踵而来遇见的各种死亡促使大悟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为描绘这一过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独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声伴奏中,跟随社长处理入殓事务的大悟逐渐意识到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并成为一个入殓师时,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轻视眼光,反对他的甚至还有妻子。大悟动摇了,此时社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大悟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好奇的百度了河豚鱼白,只因社长和大悟那一副好吃的无与伦比的表情,等我知道河豚的剧毒以后又忍不住开始佩服导演的用心,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值得一提的是,社长、大悟与办公室另外一位同事(我始终觉得她扮演这一角色挺不容易--慵懒淡定中透着一丝哀怨忧伤)一同度过圣诞节的那一段描写,大口的咀嚼鸡肉似乎要表达顽强活下去的信念,而后如怨如诉的提琴演奏又勾起每一个人不愿回首的过往。简单到可以忽略的情节,简单的食物人物和音乐的组合,让我第一次为这部电影掉下眼泪。
大悟妻子的归来似乎是迟早的事,她在他们关于大悟工作的争执中妥协也在意料当中。当大悟欲为父亲入殓时刻,她轻轻的告诉殡仪馆工作人员:我的丈夫是入殓师--她终于接受了这一切并深深引以为荣。轻描淡写的一幕让人非常触动。
他们一起见证故人的逝去时,那位殡仪馆烧炉人的话,不仅在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更促使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思考生命死亡的含义--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尽管影片重复了多次大悟实施入殓的过程,然而似乎每一次都让人感动,并不觉多余累赘。
影片的取景也大量的加入自然元素,不管是大悟独自拉琴的远山背景还是大悟与社长谈话的室内盆景。不知是否要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因着故事情节的简单,片中铺设大悟对父母感情的支线时便已猜到结局,但即便这样,仍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要表达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信念吧,一切源于爱的恨都最终释然。
我们要做的只是更加宽容、慎重、珍惜的对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剧情简介】:
由于乐队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就此失业。他和妻子美香(广末凉子饰)一起离开东京回到了老家山形县。然而即使在山形,没有实用一技之长的大悟还是很难找到工作。 “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一张条件惹眼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悟,不料当他拿着广告兴冲冲跑到NK事务所应征时却得知——“啊,那个是误导,我们要找人给去那个世界的人当助理。”事务所老板佐佐木(山崎努饰)向大悟说明了工作性质,所谓的“旅程助理”其实就是入殓师,负责将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化妆。
大悟踌躇良久,但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含糊其辞地对美香说自己当的是婚葬仪式助理,让她误以为是婚礼助理。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亲、带着无数吻痕寿终正寝的老爷爷,在各式各样的死别中,大悟渐渐喜欢上了入殓师这份工作。然而美香知道真相后,和他吵了起来。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3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4
我在茗那家排深进班二阶段的学习期间观看了日本电影《入殓师》,深沉的大提琴曲惹得我们每个人泪洒衣襟,有一种无形而又深沉情感在场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影片结束后我们默默地拿起了纸和笔,拿着笔的手在颤抖,眼泪在悄悄地流淌。
我做了件平生从未做过的事,给爸爸写了封信,我不知道爸爸看了这封信会不会激动,担心爸爸的身体。但是我现在不说怕是会永远失去机会,我终于说出了积压在我心中好多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
我前几年就一直想和爸爸和解,也给爸爸通过电话,但是面对着父亲那稀疏的白发,始终没有勇气说不出那句“对不起!”
信寄出后,我内心得以平复,人生得到圆满。
我能够成为心灵勇士,是茗那家排的引领。感恩茗那家排能让我学习、成长,看到自己,也看到爸爸,接纳爸爸如是的样子,也接纳自己如是的样子。并让我与父亲产生链接,从父亲那里找回爱、找出归属感、找回那份肯定、接纳。
我回来后又重看了一遍,感慨颇多,希望与君共勉。
人生不是影视剧,没有彩排,不会给你多NG的机会。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5
影片开头便是日本电影惯有的沉静,永远是温和的缓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雾中男人驾车而行,旁边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说,日子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看着前方被雾掩埋的路,渐又清晰,渐又沉没在雾中——我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嘭——心头设下悬念。
而后便是男主角为止夫入殓。过程安静肃穆,他为尸体擦拭,却发现死者的秘密。镜头在尸体和他的对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现,一如场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个大提琴家,却在别人的一句解散乐队下失了业,被迫回到乡下,那个盛满童年回忆,那个父亲离他而去,那个母亲撒手人寰,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报纸上的启事,能够帮助人旅行的工作。就这样,像是命中注定又戏谑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殓师,可曾想过,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他要有怎样的恐惧与无奈。第一次站在尸体前,第一次带着尸臭坐着公交,被人嫌弃。接触过死亡后身上带着死气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触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温暖。大悟是胆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内心的温柔,他无能,轻缓,善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殓师几乎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却不被世俗接受的,人们愿意一个“别人”去做,却不愿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担任。面对朋友的远离,妻子的离开,大悟退却了,他走进了社长丛林般的办公室辞职,社长正在吃河豚鱼白:“这也是遗体啊,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他说是为了妻子才做了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个人。“好吃的让人为难”正如我们的职业啊,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我们给予死者尊严,便是给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殓师就是让已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担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从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声中掠过。有妻女在脸上留下唇印的欢笑流泪,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无奈,撕心裂肺。毫无意外的,最后来承担这些笑泪的是他,有时候亲人甚至会将他视作那个夺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视着,不愿面对现实。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们见过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忧郁,死亡并非代表一切的终止,生与死的循环,才有谅解释怀,充满了怜恤与爱的情感,感动由草野上徜徉的乐声飞扬。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为看门人,我对他们说着,会再见的。澡堂老太太毫无征兆的死去,前段时间还对大悟妻子说要将澡堂经营下去,猝不及防的,便离开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拥,脸上是精致的妆容,比生前还要美丽,似乎下一秒她还会对你说欢迎,来洗澡啊。老人为她关上棺门,笑着说,马上会再见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儿子说要看着她的最后,为她按“ON”火光瞬间笼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与死的融合,却,再也不能给予温暖。她,再也不能笑着骂你没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发,现在的她只是棺木里的.一具尸,没了灵魂。对不起,谢谢你。这是能对你说的最后的话。
生命终将逝去,无论以哪种方式。死后的一切由生者决定,想起余华的《第七天》中第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死亡,混沌,荒谬。即使是死后,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贵宾座,还有官员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寿衣了。幸好,电影里的死者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变性人还是孤独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错误和不是,被死亡带走。大悟向来是恨父亲的,却也不忍心不负责的入殓师将父亲的生命仓促收场。为父亲整理时,才发现他手里紧紧攥着的石头,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几十年了,原来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在远处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开父亲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据说在石头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颗石头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原谅吗?
大悟将石头放在妻子的腹上,生与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们最后的归宿都是坟墓,无论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对生的赎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后再去后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谢大悟,能够教会我们这样去温柔的对待生命,即使残烛已尽,仍需要以一颗温暖的心给予尊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请温柔地对待每分每秒。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6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7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泪点最多的电影,至少我是从开头不久一直到影片结束,用了四张纸巾。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伟大作品,《入殓师》的强大也不在于此。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
他说的没错,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重的维度-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
我们的粪便就是我们自己部分的尸体,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面对粪便,中国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态度。你只要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厕所。当我刚知道潘石屹在甘肃天水的学校援建厕所的时候,我感叹道中国人终于关注人的尊严了。但后来看中央台的某个谈话节目,对那些厕所有个后续报道,说是几乎每个新厕所都因为缺水,缺电,缺纸而不能正常运转,我的心又凉了。在那期节目上,嘉宾们热衷于辩论,究竟在吃饭喝水都成问题的地方,使用干净整洁的厕所是不是浪费!
我想使用副词“竟然”,但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突兀-孔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吗?我们这些历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当然会这样想:吃饭喝水尚成问题,你丫有什么资格追求高级厕所?
我总是跟儒家对着干的,认为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动中,根本找不到尊严-尊严是通过面对死亡而领悟到的-尊严就是关注污秽的排除,就是发明更高效的抽水马桶,就是设计私密通风均良好的单间...
甚至说得极端一点,尊严就是绝不苟且偷生。《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
我一向认为,生命之所以充满意义,就是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个体生命都趋向无限,整个人类就是一群永恒荒谬的爬虫。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刺激着我们去热爱美好事物。小林在处理完那具高度腐烂的尸体之后难以遏止恶心,用力的搓澡,疯狂的亲吻抚摸妻子。而妻子也在这一刻感受到被爱的幸福。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不仅是因为美国人的猎奇,它和《卧虎藏龙》所标榜的中国神秘主义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质的卖点完全不同。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8
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小林因为乐团解散而失业,迫于生计只好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即使在老家,没有其他技能的小林还是无法找到工作。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小林被报纸上一则招聘启事吸引住了眼球“年龄不限,保证高薪”。他拿着广告兴冲冲的跑到NK事务所,并且一头雾水的就被应聘了。当他去上班时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用影片中NK老社长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踏上安稳旅程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帮死者穿衣、化妆、入殓的工作。这让在这方面完全外行的小林踌躇良久,才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
影片一遍遍细致入微的向观众展现日本的入殓仪式,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面对生和死的态度。影片中小林用大提琴演奏动听音乐的那双手用来为死者入殓,这本身也是一种美。把逝者的入殓程序同乐团的音乐演奏相提并论,这也表现了日本文化中仪式的神圣。影片中有两样非常重要的`贯穿影片首尾的道具:一把陈旧的大提琴和一块用琴谱包裹着的石头,导演用这两样道具,在乡下老宅让主人公对妻子讲述儿时生活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现出了主人公小林有着心思细腻、看重人间情意的性格,也从侧面突出了他适合做那份误打误撞找到的工作。小林的母亲在两年前去逝了,在小林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他和母亲和情妇私奔,这段爱恨纠结的回忆也成为了影片的一条暗线,引导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影片用一个个普通人去逝和小林一次比一次娴熟的完成入殓的情节串联而成,也是小林慢慢爱上这份工作的过程,也是电影对人的生与死和入殓师这个职业的诠释:一个人无论生前是风光无限还是龌龊苟活,死后也都只剩一具尸骨,入殓师只是帮助死去的人走完他在世上的最后时刻,把他最美的一面永远留在家人的心中。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比遗体更值得我们尊重的了,因为这是证明他曾经活过的最后凭证。入殓师就是这种庄严神圣的职业,帮助死者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影片中小林和妻子在家中谈及到父亲,小林手中握着父亲给他的石头说了一句:“如果再次遇到的话,我会狠揍他一顿”。之后把石头扔到桌上,这里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父亲虽然有恨,但更多的是思念。唱片里的音乐响起,大提琴与钢琴的协奏,是父亲最喜欢的乐曲,也是一段回忆,一段思念。
当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后,两人发生争执,妻子的不谅解,在小林碰触时对他的手产生的畏惧和嫌弃,深深的刺伤了小林。妻子真正理解丈夫的情节,被安排在了他们的邻居,一位洗澡堂的老婆婆的死时。回娘家的妻子在怀孕后回来找丈夫,刚好遇上了澡堂老婆婆死了,妻子亲眼目睹了丈夫为老婆婆入殓时的细心和温柔,深深的打动了妻子,让妻子和朋友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此处妻子回来时其实并没有原谅丈夫,而是妻子想拿腹中的孩子说事,劝小林放弃入殓师这份工作,这也从一个细小的情节表现出了大众对入殓师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排斥。
影片的最后,导演才让片头的两样道具“小提琴和石头”隐喻的一份父子之情浮出水面,小林得知父亲去世,女助理急切的劝说小林,并道出自己的故事。小林经过多番挣扎后,终于决定去见父亲一面。小林阻止丧葬公司的人员时,妻子对丧葬人员说出:“我丈夫,是入殓师”时,说明了老婆对他职业的认同,接受。小林在为父亲入殓时发现父亲手里的石头,一块儿平滑的小石头,童年时送给父亲的石头,父亲没有忘了他。一直在记挂着他。大提琴的音乐响起,小林哭泣着为父亲擦脸,抚摸着父亲的脸回想童年的片段,印象中,父亲模糊的脸逐渐变的清晰,眼泪低落在父亲年老的脸上,当小林喊出:爸爸”所有的恨,所有的埋怨,在这里全都释然了。小林握住小林那放着平滑的石头的手,妻子拉着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所有的不谅解都化开了。美好的生活也即将展开。
影片中殡仪馆的焚烧工说了一段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便是影片中对死亡最完整的诠释。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9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理解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貌。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下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下。
最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那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
欲了解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电影入殓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