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日记网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3-05-02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600字通用9篇。

当下的社会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文可以更好的表达一些东西。“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我们一定要动笔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学习写作文需要重点抓住哪几个点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关于看花灯的作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1)

元宵节看花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早在2000多年的西汉就存在了。人们点起彩灯万盏,庆贺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今年的元宵节我是在新疆老家过的,那里的元宵节白天老人们扭秧歌、舞狮子、踩高跷,晚上家家男女老少一起到广场看花灯。

因为今年是兔年,所以兔子灯特别多,其中有一个和我爸爸一般高的兔子灯,它长长的耳朵、红彤彤的脸蛋、三瓣嘴里呲出两颗大板牙,短短的两只前爪紧紧搂着一棵超大号的胡萝卜,它那条毛茸茸的短尾巴就像一个白色毛线球,两条后腿和尾巴会随着音乐摇摆,嘴里还总嘟囔着:”欢迎光临。”除了兔子灯,还有牛、老虎、鱼等其他各式各样的动物灯,另外还有千奇百怪的蔬菜灯、水果灯、古代宫灯、走马灯,那些走马灯一个劲的转着,好像是在炫耀自己。

但我最喜欢的是——放孔明灯,这是今年元宵节增加的一项新节目。孔明灯外面是一层薄的透亮的牛皮纸,里面用两根细细的铁丝搭成十字型的架子,把一块瓶盖大小的干冰挂在架子的中央,等它燃一会儿,灯就会慢慢的往上飞。我抬起头,看见黑黑的夜空中上百个孔明灯,五颜六色,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缓缓飘扬,美极啦!虽然这会儿新疆夜晚室外只有零下20多度,手脚都快冻僵了,但我舍不得离开,真想时间一直停留在这美丽如画的夜晚。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2)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听爸爸说荆州东门护城河沿荆沙河一直到沙市文湖公园,十里花灯“闹”新春,东门金凤广场两侧还挂了很多红灯笼。我听了老爸关于花灯的描述,就开始希望早点赶赴那里瞧个究竟。吃饭后,我们带上相机就去了东门。

随着天色渐暗,一盏盏形态各异的花灯都亮了起来,十二条金龙组合而成的“龙腾虎跃”、高耸10余米的“一帆风顺”……很多很多尽收眼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荆沙河九曲桥段,两条巨龙卧在水上,中间有一颗大大的珠子,这就是传说中的“双龙戏珠”。一串串的“灯笼”给春节更添了不少的喜庆,也给春节带来了更多的年味。

东门那里,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香蕉……象征着丰收,看得我直流口水。“鸳鸯戏水”、“哪吒闹海”等生动俏皮的花灯前,总是有许多小朋友在那里合影留恋。新年的金凤广场像一个“不夜城”,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早春的寒冷在这个灯火通明的花灯会已经不存在了。形态各异的花灯凝聚了工人叔叔的智慧和汗水,也展示了美丽的古城文化。

看完了花灯,时间不早了,我们一家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五光十色花灯“世界”。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3)

正月十五晚上,我们一家一起兴致勃勃的去看花灯了。

到了花灯会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和谐门”。分别用四根柱子支撑着,柱子上缠着四条长龙,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大约估算了下时间,应该七点了吧!我抬起头一看,只见天空中放起了五光十色的烟花,有金色瀑布,有彩虹,还有五环。真是五花八门。

放完了烟花,开始看花灯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鹊桥相会”。相传:牛郎和织女相爱以后,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很生气,便用金簪在天地之间化为一条仙人和凡人永远都不能见面的银河。只有七月初七才能见上一面,这一天,四面八方的喜鹊全都向银河飞来,为牛郎和织女搭一座桥,让他们见面,牛郎用篮子挑着两个孩子通过鹊桥和织女见面。

我喜欢的花灯还有神舟七号和孔雀展翅。这次花灯真是多姿多彩,美丽无比。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4)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5)

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看花灯的时候,这不,父母预备带着我去凤凰广场看花灯。

到了那里,我惊呆了:一座座花灯闪着五彩斑斓的光,两条长龙在大门外迎宾。放眼望去,湖面上,草丛里,地面上,各处都放着形形色色的花灯,仿佛把黑夜变成了白昼。进入广场,我瞬间被一座座花灯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去拍照片。再往里走,我被海豚花灯吸引住了。只见一扇扇连环的橙色门两边,有着许多跟着浪花游来的可爱的海豚,底座上写着“海豚迎宾”。看着这群可爱的海豚,我陷入了遐想之中:假如有一天,我去大海,遇到了一群海豚,并尽情地和它玩耍嬉戏。

听爸爸说,今年我县投巨资打造这些锦绣的花灯。要回家了,等我快上车时,又望了一眼凤凰广场,不禁感叹:“利津的发展真快啊!”花灯越来越美了,并期盼着下一年的花灯。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6)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他用神奇的法术,驱走了寒冷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我盼望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来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花灯。一路上,我发现街道两旁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到了锦绣春庄,这早已是人山人海,灯的世界。今天在花灯的衬托下这里变的更加美丽。

你看,那一盏盏花灯的造型奇特,做工精致。花灯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菠萝,有的苹果,有的像荷花一样美丽,还有的像调皮的小猴。我们一边观赏花灯,一边谈论。乐在其中!

我和爸爸跟在人们中到处走到处看,妈妈一直说:快回家,时间不早了!我就有点舍不得回家。但是最后还是会到家了。回来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到了11点了!我就睡着了。

今晚,我可开心了,真希望一年里的节日可以多一点呀!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7)

正月十五到了,我们早早吃完了晚饭,来到了看花灯的指定地点。

“哇”!才七点,那里就已经人山人海,全场人头攒动。在这些灯中有个很搞笑的,那个灯讲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正在我看的入迷时,一个中年男子一个箭步跳上了灯台,这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是什么,难道是‘桃园四结义’?”话音刚落,全场就大笑起来,笑的我肚子都疼了。

后来,还有个“空城计”灯,做的可逼真了,只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两边各一个童子,一个拿着剑,一个拿着扇子,城楼下面全是曹操的大军。只见诸葛亮文座城头,悠闲抚琴,沉着镇静。津五路上的花灯那真是往北看不见头,往南望不到尾。

七点半了,开始放烟花了,人们全转移了阵地,一开始,先是一些烟花,有的像菊花、有的像五环、有的像凤凰,可美了!过了一会儿,一种像喷泉的烟花点燃了,那场面一点也不不亚于济南的趵突泉。

今年的灯会真热闹啊!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8)

今天是正月十五,爸爸妈妈说,吃完晚饭后带我一起去泉城广场看花灯。

到了泉城广场,已经是夜幕降临了。真是人山人海。一点儿都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里什么样的灯笼都有。看,这一个龙的灯笼栩栩如生,真想活了一样。还有这个小猪,头朝着天,好像在诵读一首诗,真可爱在这些灯笼里有的会发光,有的会说话,还有的会动呢。

除了一些动物,还有一些卡通人物呢。米菲、维尼熊、长耳兔一个接着一个地进入了我的眼帘。我还第一次看到了唱戏的灯笼。

我爸爸是典型的老革命支持者,为了看海峡两岸,竟然不看中韩之战走到大半截的时候,我发现爸爸找不着了。原来他在千里之外画有毛泽东爷爷的灯笼呢。因为前边有个邓小平爷爷的灯笼,所以妈妈让我盯着爸爸点儿。

怎么样,我和爸爸妈妈看花灯好玩儿吗。如果你看花灯了,赶快写下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吧。

关于看花灯的作文(篇9)

今年元宵节,家里买了两袋河南郑州产“玉珍珠黑芝麻汤圆”。配料有白糯米粉,砂糖,芝麻,花生,麦芽糊精。

我在厨房用电饭煲煮,水开后下锅,我就去忙别的了。感觉也就五六分钟的时辰,再去厨房揭开锅盖看,那汤圆都成了一锅粥了,赶紧关了电源。

初始,还见汤圆漂浮在水面上,也都裂开了嘴,里面的馅都淌了。片刻之间,等我要品尝时,汤圆都沉入锅底。等我小心翼翼地捞起,已不成个了,只好改喝米粥了。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黏性大,不易消化,油脂含量很高,一般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由于黏性大,老年人还容易把假牙给粘下而误吞肚里,小孩子囫囵吞枣的卡住喉咙。

这使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营食品店买的元宵,要煮好长时间,才能煮熟煮透。母亲回忆说:“那元宵硬得都能砸破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吃过那种元宵,确实硬邦邦的。还有中秋月饼,也是硬的很,用两手掰开都需费很大的劲。

同样,还想起那个年代回老家过年,那饺子皮也皮实的很,用擀面杖干上几个就累得手腕疼。但那过年的饺子也包的踏实,从来没有露馅煮破一说,你想,硬币都能包进馅里,外皮不漏痕迹的。

在北方济南,仅是把汤圆作为一种就餐时的小佐料看待,正餐还得包饺子,再做上几个菜,喝上几杯酒,一家人这才算过正月十五。

说起看花灯,现在孩子大了,自然也提不起那个兴致了,老人也不方便出门。在孩子小时和我刚学摄影那几年,每年正月十五都是要去看灯或拍摄的,真有个新鲜劲。

印象最深的是,一九八八年,我媳妇待产住院,快要生了,恰逢正月十五。晚上,我按耐不住,又拿上相机拍摄去了。那年正赶上庆祝济南解放四十周年纪念,在解放阁护城河沿西河岸,摆放了百米长的一排排花灯。观灯者如潮,我跳出人海,到隔河对岸的黑虎阁廊上,灯火阑珊处,以护城河的泊舟和杨树枝的骨朵为中前景,以远处一条龙的灯河为远景,拍了几张,起了个片名叫《东风夜放花千树》。等赶回医院时,儿子在夜半出生了。这件事我瞒了妻子好几年。她多年后知道,果然埋怨我。那张片子还入选了九一年济南国际摄影艺术展。

后来,在儿子小时,每年正月十五都带他去看花灯。儿子渐大,不跟我们玩了,我也渐渐失去了拍摄花灯的兴趣。护城河那次的灯节,在以后的二十多年,就没再那地儿举办过。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网络电脑的发展,在家上网看电视已绊住了很多人的腿,正月十五看花灯猜灯谜,已远远没有过去的那份浓郁的情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