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日记网

狂人日记文学评论

发表时间:2024-03-08

狂人日记文学评论3篇。

这是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挑选的一篇“狂人日记文学评论”文章,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各种需要撰写文档的工作,范文是我们写作的一个好老师。写作架构可以改善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让文章更加有条理。你应该很想找到适合新人借鉴的范文吧?

狂人日记文学评论(篇1)

我看《狂人日记》-文学评论

初次拜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总觉得里面的语序杂无伦次,逻辑不清,实在令人费解。再读二三遍后,才明白此日记原来出自患有迫害妄想症的疯子之手,细细研读一番后,才理解其中意味。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便涌现出一批像胡适、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大力推广白话文、提倡新文学。《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先生首次采用鲁迅这个笔名的作品,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打破文学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文中的狂人是一名患有恐惧症兼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他极度敏感,脑子里经常出现幻想、错觉,惶恐不可终日,他时刻怀疑周围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认识与否,甚至认为与他骨肉至亲的大哥也要害他,吃他,别人的一个眼神或几句话在他眼里都是包藏祸心的。另外,狂人还爱胡思乱想,固执地认定周围都是吃人的人,就连大哥请来老头子给他看病也被他理解成养肥了是为了日后可以多吃,例如文中写道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暗喻等手法,揭露封建家族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诚如鲁迅所言,中国的历史可谓是吃人的历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古来就有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等例子,医书《本草纲目》也有人肉可煎而治病的记载,而现实中又有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人血馒头可以治痨病等事例。可见,多少人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而迟迟未知,反倒是一个迫害症患者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狂人日记》具有启蒙思想特征,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主要体现在对封建制度与愚昧思想的批判以及彻底的不妥协、反封建精神。在外人看来,狂人只是一个疯子,但从象征主义的角度看,他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反封建斗士,充满强烈的反叛精神与变革意识。狂人表达的言语虽然逻辑不清,但他却是清醒的。例如他敢说人所不敢说的,劝告周围的人要真心改起,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同时,这也体现了鲁迅的人道主义关怀,他担忧吃人的封建礼教会殃及下一代,便借狂人之口深切地呼吁把孩子从吃人的封建传统中解救出来。

《狂人日记》是中国旧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沉默与思索后的第一声呐喊,它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反映了鲁迅先生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期盼新社会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

狂人日记文学评论(篇2)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沙皇专制社会觉醒的“狂人”-文学评论

19xx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实际上,鲁迅先生笔下令人既感同情又觉可悲的“狂人”形象早在1834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就已诞生,可想而知,果戈里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影响之大。果戈里描写的狂人波普里希金具有揭示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小人物的刻画看出一个腐朽时代对人的精神伤害。

一、小人物的觉醒

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原本是一个九等文官,是一个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小人物,因为社会排挤和爱情受挫导致他一步步走进精神病的世界。最初的波普里希金也是与正常人一样,厌恶趋炎附势的上司,喜欢美貌善良的富家小姐。可是,慢慢地,一切都变的,他能听见狗说人话、臆想自己是费南迪八世(西班牙皇帝),以致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果戈里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俄国官僚的腐朽、丑恶、虚伪的生活,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

通过这个狂人,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下层人士在社会底层的际遇,他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有的只是每天重复地在办公室工作,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长期以往,精神受到压抑、行动遭受限制,人,会变得迟钝,变得极端。因此,波普里希金疯了。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疯,才突显出了他的举止大胆,言语犀利,在沉寂的沙皇专制社会里,在循规蹈矩的黑暗制度里,他的言行举止是不妥的,他的叫嚣是疯狂的,给予当时的社会情形一个重击。

二、社会制度的直接批评

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同样有隐含在黑暗中的革命力量,果戈里和鲁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超越时代的体察,因此,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背道与排斥正常社会秩序之外的“狂人”形象,为的就是批评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唤醒人们的觉悟。

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波普里希金直接从日记里透露出官场社会把自己迫害逼疯的情节,作为沙皇封建统治下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也渴望升官发财,“要不是为了职位高贵,我早就不干了”。可惜,他一个下层人,不仅科长看不起他,甚至连仆人都瞧不起他。于是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逐渐发疯,癫狂。果戈里描写了波普里希金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等级制度难以让小人物翻身。还有他的失恋,对部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这种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的例子让读者明显感到冷酷、残暴、不公的社会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进而作者暗藏在文字里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三、日记体真实的现实主义

采用日记体的方式,运用第一人称,更为真实真切地表现狂人的心理特点。果戈里运用的日记体裁能准确地写出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多疑、敏感的特性,同时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的社会形态。

“狂人”的日记,最醒目的就是它的日期,从正常的“10月3日”、“10月4日”,之后突然跳到“11月6日”、“11月8日”、“11月9日”……再到“2000年4月43日”、“3月86日,昼与夜之间”、“某日。没有日期到一天”、“日期不记得了。也没有月份。鬼才知道是什么日子。”……如果说之前的“10月3日”、“10月4日”还有逻辑和符合常识的话,那么之后的“马德里。月2日30”、“同年2月之后的一月。”、“349,月2,年月34日”就不只是不符合一般常识和逻辑的问题了,它明显彰示了一个正常人由逐渐疯癫,再到彻底疯癫的状态。

作者果戈里正是要借这样的无逻辑和有悖常识的日期来承载这无逻辑和有悖常识背后的深层的真实。可以想象,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似乎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是不敢多说真话的,残酷的压榨和迫害让大多数人只能保持沉默,但狂人却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言行,而果戈里就是这样通过非正常的话语来表达真实的话语。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生活在这腐朽黑暗的世界的悲哀——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告。同时,透过狂人的言行,表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力求让沉默的人们觉醒起来。

狂人日记文学评论(篇3)

狂人日记读后感-文学评论

说起狂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便是一个疯疯癫癫,精神失常的人,还有就是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狂人。可自从看了果戈理先生的《狂人日记》,我对狂人又有了不一样的定义。

《狂人日记》的篇幅不长,仅由20篇日记组成。在这20篇日记里,主人公波普里希钦天马行空,喃喃自语,但彻彻底底地展现了他虽是九等文官,却与仆人无异的生活,也暴露了他的内心世界。最终在沙俄帝制等级森严的制度下,他成了狂人,成了社会鄙弃之人。

波普里希钦虽是狂人,但他首先是个人,是个有欲望的狂人,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希望得到部长女儿莎菲的青睐,谈一场美好的恋爱,因为在他心中“恋爱是第二生命”。在商店偶遇莎菲之时,波普里希钦既有莎菲没认出他的失落感,也有窘迫感,因为身上的穿着实在是太糟糕了。他完完全全地陷入了单恋中,看戏时会想起她,会借诗表达对她的思念“一小时不见宝贝的面,好象别了一年;对生活怀着憎恨,叫我怎么活下去!”。由于身份的差异,无法直接了解莎菲的一点一滴,便另辟蹊径,透过美琪与菲杰尔,两只狗之间的信去靠近自己的心上人。即使他处于精神失常的状态时,仍没有忘记这份对美好的渴望,直奔莎菲的闺房,告诉她“有情人终要结成眷属”。其实,波普里希钦不是狂人,他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无奈的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根本不会容纳这种跨越阶级的“痴心妄想”,所以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狂人和异类,遭到了非人的对待。

毋庸置疑,波普里希钦是狂人,他的日记毫无逻辑,有悖常识,时不时冒出疯言疯语,甚至和狗交流,还幻想自己是西班牙皇室的继承人,在喜欢人眼里:“他的姓怪得很。他老是坐着削鹅毛笔。脑袋瓜上的头发像一把稻草”,但他却是当时社会最清醒的人,看穿了当时社会的肮脏,言辞间不乏幽默的讽刺。他犀利地指出高官是衣冠禽兽,“背地里,他会把申请人剥得只剽一件衬衫”;他清醒地看到并厌烦下层人民的阿谀奉承,对上级的卑躬屈膝;他还一言道破所谓的爱国者皆是为钱,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日记中描写美琪和菲杰尔两条狗之间的通信时,有这么一句话:“这样的书法连我们的科长也写不出来,尽管他说他曾经在什么地方的一个大学里念过书。”这是多么深刻的讽刺啊!作为科长,肚子里必须要有墨水,最基本的书写格式也应是正确的,但事实上科长却是连狗都不如,让人怀疑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他的话,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如此,科长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得知莎菲要嫁给侍从官时,波普里希钦再一次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清醒认知。“他是个侍从官,这算得了什么,爵位不过是爵位罢了;并不是什么眼睛看得见、伸手模得着的东西。做了个侍从官,脑袋上又不会多生一只眼睛。他的鼻子又不是金子打的,跟我的一样,也跟任何人的一样。他用鼻子闻东西,却不是用来吃饭,用它打喷嚏,却不是用来咳嗽。”侍从官也只是人,人人生而平等,为何要有三六九等,所以他很愤怒,“我好几次想研究明白,为什么人要分成许多等级。我为什么是个九等文官,凭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是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质问,所以他很“清醒”地看着自己疯了。他不仅亲自指出社会的不公,还借狗去揭露社会的黑暗。在美琪的信中,说到“坐在桌上的一位先生,手里什么脏东西都经过了,他就用这双手搓面包,把你叫到跟前,把小圆球塞到你的牙齿缝里。卸之不恭,你就只能吃下去:厌恶,可是总得吃……”,这是人对狗的侮辱,其实更是在言说上层阶级对底层人民的欺凌折磨。即使再厌恶,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处于顶端的人作威作福,下层人民只能默默接受,无力反抗。波普里希钦也曾遭受过这样的接待,但为了生活,只能忍者,日记成了他喘息的空间。所以在日记中他仿若在天荒夜谭,但细细究来又是情有可原。狗在日记中不过是个道具,是证明波普里希钦对这个社会有多么清醒深刻的认识的道具。

其实说到底,波普里希钦并不是所谓的精神病,传统意义上的狂人,他只是有着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念,不理会他人的目光,不能适应等级森严、上下社会尖锐对立、小人物深受折磨和屈辱的现实生活,唯有在心中另建一个世界,去装他的满腹牢骚和幻想,去释放压力,最终被迫完全踏入那个异想的世界,逃离没有希望的现实世界,最后成为一个活在妄想中的人。他的狂是因为对某个信念的固执坚持,有时候我们也无法达到这个境界,这样的行为使他更像一个孩子,为了得到那颗心爱的糖,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变成社会的异类。而这个与社会水火不相容者在精神病院受到折磨时,他呼喊着“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这一声“救救”,不仅是一个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庇佑,更是对俄国腐朽的等级制度的控诉,不是波普里希钦疯了,是社会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