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日记网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3-03-12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集锦5篇)。

作文是经过人们思考和组织的一种文章,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防止忘记重要的事情。写作文要注意简明扼要,把一个意思最简单的概括出来。你知道该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篇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而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现阶段的中国文化。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仅仅看重物质财富的多寡,社会发展的快慢,而更看重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各国的文化发展水平已经是一种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中华民族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经历过很多艰难的时期,各个时期都因为产生了新的精神成果,在这些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我国人民走出了曾经的黑暗,迈向了新时代的光明。

在不断变更的新时代,我国一直秉持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淘汰掉一些不合时宜、不科学的文化,摒弃掉曾经愚昧的落后思想。将那些非常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沉淀下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创新活力的血液,使其衍生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篇2)

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改编的《琵琶行》成了流行歌曲爆款,《唐宫夜宴》成了舞蹈艺术的新宠;原本高冷的甲骨文成了萌萌的表情包,变得魅力四射,深受网友欢迎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唱响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明珠蒙尘,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伙计们,抄家伙!一首融合现代摇滚和传统华阴老腔元素《给你一点颜色》被谭维维唱响,迅速问鼎热搜榜。她在歌中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豪迈质朴,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厚重积淀,唱出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复活,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让传统文化火起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完美的穿越。从萌萌的故宫文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近年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有了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借助新技术手段传承传统文化,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活力,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能激发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让传统文化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然,传承传统文化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因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而损害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出现。比如将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或短视频,颠覆了原有的文学形象;在文娱节目中恶搞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图片或绘画扭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这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严重地损害、亵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极大地误导了国民。这些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现象。

《琵琶行》《唐宫夜宴》的走红,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生机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定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绽放魅力,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篇3)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文化问题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心头。这根源于在经济全球化这个舞台,随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日益成为民族走向世界的突出标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如何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又如何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接受他者文化?如何在文化的交互激荡中既守护住自己的传统又拥有创造的活力?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如何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文化传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传统的认同。人作为一种目的性存在,正是通过文化划定了人性的圆周,因此文化就是人实现自己目的的具体展开方式。不同族群的文化展开方式就构成了传统。文化传承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只有在传承中,文化成果才能积累,后人才能在前人文化实践的结果上开始新的征程。文化传承,态度尤为重要,这首先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心存敬畏,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传统文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人感叹我们的文化被经济绑架了,文化被推向市场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今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我们需要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开显出所蕴藏的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

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实质。唯有文化的不断创新,才会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注入源头活水,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守住圆满的结局只能意味着生命的停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人人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反思:中华文明对于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贡献是什么?中国可以向世界输出的主流价值观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唯有在文化创新中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基于文化创新的使命感,我们既需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给予关注,又需要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得以延续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其前行中都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标识性的文化维度:显性的文化维度是创新,而隐性的文化维度则是传统。创新为文化成长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并表征着文化主体的存在价值,印证着主体的生命与自由。传统则匡正着我们前行的脚步,让我们对于为什么上路有一种自觉意识,不至于离经叛道。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建构人的文化世界需要瞻前顾后:顾后为的是守住初心,心系人的精神家园;瞻前为的是拓展人类文化新世界,增宏生活的意义。因此,置身于当代生活的每个人,面对已有的文化都是一身兼二任既要承传又需创新。如果说承传是一种历史责任的话,那么创新更是一种时代责任。唯有不断创新前行,方不辜负先辈的重托,让民族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传承文化传统的过程也是为文化创新确定方向与目标的过程。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而人的文化传承一定要以文化创新为目的,因为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传,就在于它具有向未来成长的潜力或可能性。真正的传统一定是活的,是对人们的当下生活具有影响性的。记忆是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按照当代德国文化学者扬阿斯曼(JanAssmann)的理解,我们常常忘记,遗忘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而回忆是对抗这种自然规律和时间的努力,是少之又少的特例。两者都是对过去的构建和拆解,都帮助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生活的节奏变化越快,我们越需要反思生活,而反思生活的价值标准又常常需要从我们的文化记忆(传统)中去找寻。只有坚守住我们应该坚守的,则我们走向未来的理由就愈加充分,步伐也就更加稳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所以文化在其现实性上是传统与当代的有机整体。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从这一文化建设的使命要求来看,同样需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达成一种必要的张力。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也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创新,都是文化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是全体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首先就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自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需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民族新文化,以展示时代风貌;其次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努力开创未来世界文化的新境界。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篇4)

33岁的贾玲有时候“特别特别闹心”,在戴话筒上舞台之前,她会异常烦躁,耳朵痒、腿疼、牙齿会痒、紧张,哪儿都不舒服。但一站到舞台上,大幕一升起,贾玲听到舞台下观众喊“女神”,“贾玲”,“我爱你”时,她又觉得“好多人需要我,你喜欢被人需要嘛。”而当6月27日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的大幕再次升起后,事情似乎朝着贾玲从未想到过的方向跑走了。

这一晚,贾玲在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出场。贾玲版花木兰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被父亲骗去当兵,见到壮汉更是流鼻血,这样的傻大妞形象引发了一个名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的不满,该组织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及剧组公开道歉。公开信称该作品“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又严重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同时,其所产生的负能量,则误导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中,所谓的“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更是经历了专家抨击小品触及底线,网友认为专家小题大做的争议升级,到贾玲最终道歉,节目停播,而后网友发起贾玲保卫战,花木兰研究员再次发声应立法制止恶搞的新闻连续剧。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作文(篇5)

最近在听《琵琶行》这首歌,就是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唱出来。除了《琵琶行》还有《离骚》《赤壁赋》等深受学生党喜爱,因为方便记忆、背诵。我认为,像这种能想到将古诗词谱成歌曲唱出来,还符合原诗词的意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泱泱大国,战争浴火,涅槃重生,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可漫漫华夏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传承没有断流吗?当然有!比如端午节被韩国申遗,很多中国人纳闷了,愤愤不平:说韩国“偷”“窃”“抢”了中国传统文化,韩国把咱中国的端午节申遗了!可事实上呢?韩国申遗的是“江陵端午节”,它是活动而非节目。这反映了什么?我们华夏儿女有多少人了解端午文化?有多少人不是仅仅将端午节当作假期?实在是少之又少!而端午节纪念人物之一——屈原,也被人当做饭后闲余的谈资。再说,有多少人知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自屈原之口?有多少人懂《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实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不是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没有好好地珍稀、传承自己的文化吗?

有可能有人会用这样反驳我:中国是有着“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左传》有言:“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此为华夏之谓的由来,恰好中国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身着汉服,待人以礼。他们何尝不是在传承文化?

然而,现在世面上的汉服多为宽大款式,试问:若时常身着这样的衣服会方便吗?更别说汉服大多并不便宜,适合家家户户吗?再如《送东阳马生序》所言,“蕴袍敝衣处其间”者,大多能潜心于学业。而今若是执着于华美衣裳,这与当下追逐、攀比名牌者有何区别?

我并非批判汉服及其爱好者,而是我认为我们理应理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以不影响学业与生活为前提,闲暇之际,江边漫步,汉服飘飘,轻风拂面,回味古时的诗情画意,而不是没日没夜照抄不改地仿效古人。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和发展。因为传承固然刻不容缓,但是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应深入思考,将其创新和发展,不然就会原地踏步。创新的同时也务必记得将文化的根深深扎在中华沃土之中。

需要传承创新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还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唯有强基固本,弘扬中华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与时代并驾齐驱,一展中国之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