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日记网

作文民间故事

发表时间:2024-03-22

作文民间故事精选9篇。

写作是汉字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被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优秀的作文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动人的情感。好的文章形成就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的形成。迷你日记网的编辑认为“作文民间故事”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这些资料提供给你作为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民间故事(篇1)

董秀起是灵寿县南文城人,体态魁伟,力大无穷。他可以双手各托一个碌碡,就象小孩玩球一样,滚动翻舞,丝毫不费力气,只是每顿饭能吃斗米斗面,家里实在供养不起,因此,一年到头很少吃过一顿饱饭。他自小喜欢结交朋友,在朋友的往来上就是花费多少,也不可惜,不小的一点家业被他踢腾得几乎一无所有。父母去世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整天东游西荡,无人管束,和一些“英雄好汉”结交在一起,常常招惹是非。

有一年春天,平山县大吾庙会,他要和乡亲们一块去赶庙会。人们都怕跟着他找麻烦,不愿意和他结伴同去,他只好一个人向庙会走去。

当他走到林山寺的时候,看见一块地里有两个人耕地。拉犁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和尚,扶犁的是一个五十多岁老和尚。这两个和尚步子轻快,行走如飞,不一会儿,就耕了两三遭。他俩在地头上稍微歇了一下,就又耕起来。董秀起看了看地头儿足有半里长,心想:这两个人拉着这么沉重的木犁,走得这么快,一定是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正想着的工夫,俩人又耕过了两三遭,刚在地头上一站,董秀起对老和尚说:“师父,我给你们拉两遭吧。”说着就接过小和尚的拉绳,套在自己的肩膀上,拉上犁杖就走,比小和尚走得还快。但是,他只拉了一遭,就气喘吁吁,汗水直淌,第二遭就步履艰难,满头大汗了,刚一到地头上便把拉绳一扔,喘着粗气说:“我有急事儿,还要赶路哩,不和你们耕了。”说完拔腿就走。

董秀起到大吾一看,赶庙的人已经很多了,红男绿女,摩肩接踵,他也只好随着人流往前走。

走了一阵子,看见临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三间敞着的饭铺,灶台上支着鏊子,正在烙饼。一个四十多岁的健壮汉子,身穿蓝布长衫,坐在靠近中间厅柱的凳子上,随手拿起一个拳头大的荆榾柮,两个指头轻轻一捏,就听得喀喀一声,榾柮碎成数块儿,扔进灶膛内,呼呼的火苗儿冒上来。一会儿,又捏碎一块儿,续进火里。

董秀起看了好大一会儿,觉得挺稀罕。他要看个究竟,于是,便满满装了一锅烟,装着过去对火的样子,顺手拿起一个荆榾柮,用力一捏,把手指头顶疼了,也捏不碎这荆榾柮,心里很是惭愧。他用眼角一斜,见那人根本没理他,正在眯缝着眼,仰着颏养神哩。

董秀起为了显示自己,趁那人不注意,一转身,轻轻地用一只胳膊夹住厅柱往上一提,下边用脚尖一踢,把那个人的大衫角踢进厅柱底下。他放下厅柱,压住衣角,到不远的墙根里蹲下,一边抽烟一边看着。一袋烟还没有吸完,那个人要站起来走动,一迈步身子往后一伸,再一迈步身子又被拽回来,低头一看,衣角被压在厅柱底下,怎么拽也拽不出来,他觉得很奇怪。这时,旁边一个卖瓜子的老头,用手一指董秀起对他说:“还是请墙根底下蹲着抽烟的那位老乡帮你的忙吧。”那个人没办法,只好远远地向董秀起抱拳招请。董秀起走过来说:“我见你手指头上的劲头儿很大,我还想看一看你身子上的功夫哩。”那个人赶紧陪笑说:“不敢!不敢!我贾天乐什么功夫也没有,只是自幼烧火,练出来指头上的这点劲儿。请快帮个忙吧!”说着还伸出那两个指头让董秀起看。只见他的指头肚儿又粗又大,还有厚厚的一层老茧。董秀起走过来,只用左胳膊夹住厅柱轻轻一提,柱子离柱脚石就有好几寸,那个人连忙拽出了衣角,并向董秀起道了谢。

董秀起提厅柱这一下不要紧,引来了一大群赶庙的人看热闹。有的感到惊奇,有的齐声叫好,有的心中嫉妒,有的表示不忿。卖饼的伙计们看见董秀起提厅柱弄得房架子咯吱吱地响,哗哗地落了一屋子灰尘,人身上、炊具上、食物上都是灰尘。伙计们嘟嘟囔囔地嚷骂起来。围观的人们也七嘴八舌地帮着腔,甚至有的破口大骂。董秀起那能受得下这份儿气!他眼睛一瞪,大喝一声,吓得众人向后退。他的双手一摩挲,就把身旁的好几个人拨拉倒了。众人一看董秀起动了手,一声呐喊,就一窝蜂似的拥上来打他。虽说是众人要打他,但他还是想着不动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手头重,稍不注意,就会弄出人命来,因此,他只是轻轻地拨拉着人们,自己慢慢地往后退,想躲出圈子乘机走开就算了事。谁知庙会的人太多,怎么挤也挤不出去。为了自己往后撤,手头再轻也能把人拨拉倒,手到之处,人群全倒,人碰人,人压人,人砸人,人踩人,摔倒了好多人。人群乱了,呼唤声,呐喊声,惨叫声,怒骂声,混乱一片。甚至有人拿了扁担、棍棒、木杈、铁锨都来助威呐喊。董秀起单独一人,且战且退,退着退着,忽然后脚一空,跌进了一个打坯坑里,摔了个坐蹲。这一下,大伙可得手了,有的扬沙土,有的抛砖石,有的扔土块,有的泼水浆,蒙头盖脑地乱扔一起,弄得董秀起抬不起头来,眼睛睁不开,耳朵听不清,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忽然圈外一阵糟乱,有两个人从卖饭者的灶膛子里抽出一根冒着火的木柴棒,一面往里闯,一面吆喝着:“闪开!闪开!这么多的人打不住他一个,真丢人!看我们俩收拾他。”闯进圈子后,前头的那个人大喊一声:“董秀起,你招家伙!”董秀起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抬头一看,一根冒烟带火的劈柴棒朝他飞来,他用手一接,正好接住。那个人一抬手说:“快跟我来,不要伤人。”董秀起明白了,一蹦跳出了打坯坑,用劈柴的火头拨开人群,紧随二人扬长而去。这两个人就是在路上见到的那两个耕地的和尚。

第二年春天,董秀起又去大吾赶庙。他想起头一年的事儿来,总觉得有点晦气,心想:要是再碰到那几个人,一定要好好地教训他们一番。他在庙上转了一趟找不着,便到戏台底下去看戏。

戏早已开了,现在正唱的是他最爱看的武戏,于是他挤进前台去看。在紧锣密鼓中走出了一个花头鬼脸、红胡须、手持两柄大捶的家伙,一进场就和八名手持长枪的英俊少年对打起来,非常热闹。不一会儿,花脸丑汉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观众连声叫好。董秀起越看越迷惑,自己平时看的戏也不少,这出戏却从来没有看过,顺口向身旁的一位观众问道:“这是一出什么戏?”那人告诉他说:“这就是《董秀起打大吾》。”

董秀起正为这事揣着一肚子火,一听这话,立刻火冒三丈,一个箭步蹿上戏台,大声嚷道:“看你董爷爷是这个样吗?”顺手抓起一个英俊少年扔到台下两三丈远,接着两个、三个……嗖、嗖、嗖的全部扔到了台下,一个个被摔得鼻青脸肿,叫爹喊娘。台上的前后台人员,连滚带爬,逃窜一空。台下的观众一片混乱,四处奔逃。董秀起火性大发,把台上的桌子、凳子、大鼓、小鼓、演唱道具都给砸了个稀烂。

正在这时,忽听背后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兄弟息怒,手下留情。”董秀起回头一看,又是那两个和尚站在眼前,随即向他俩陪了个笑脸。三个人一块离开了大吾。

后来,经林山寺里的和尚劝解,才消除了双方的仇恨。双方约定好在每年大吾的庙会上,留出一片地方,让灵寿人在那里摆摊做买卖,称为灵寿的“飞地”。

这耕地的两个和尚,和卖饼的贾天乐,都是二十八宿的主要人物。

作文民间故事(篇2)

西多精彩回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前几天,我问姐姐借了一本《西湖民间故事》看着看着,我被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所投入,更被书中通俗的语言所吸引。

书中有许多精彩,美丽动人的故事让我身临其境。有讲西湖由来的《明珠》、有讲浪漫爱情的《白娘子》、有讲为民除害的疯和尚《济颠匿池》......但我喜欢《寻太阳》。

《寻在阳》讲述的是有一天太阳被妖怪夺走了,没有太阳,处处都又黑又冷,树叶不绿了,花儿不红了,*不长了,所有的妖怪趁着黑暗,都来到人间来行凶作恶。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呀!

只有一位住在哪宝石山下的一百八十岁的老公公才知道,他说“被那个魔王,夺走了。”

刘春知道就去夺太阳,在寻太阳中变成了启明星,他的儿子(保叔)知道了又去夺太阳,经厉了许的困难,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终于夺回太阳,人类又过起了幸福的日子。大家高兴极了!

读完这个故事,就被刘春的勇敢所吸引,被保叔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他们这种父子相依,爱护老百姓安危斗志斗勇,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西湖民间故事》里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宋嫂鱼》,《石香炉》,《白娘子》......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感谢方冉的投稿

作文民间故事(篇3)

这两天,我读了《沅水瑶族民间故事》这本书。它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我很喜欢看。

沅水瑶族是一支有故事,能讲故事的民族。只可惜这些古老的故事随着讲故事者和听故事者的逐渐减少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在大力推进非物质遗产保护运动的今天,本书编者本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愿,尽力从极少数会讲故事的老人那里搜集整理了一百余篇故事。尽管故事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地方风俗故事、历史人物故事、鬼怪神灵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在荒诞离奇的背后,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征,以及习惯风俗。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百兽之王的来历》这篇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对贫苦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们住在偏僻的森林旁边。一天夜里,一只受了伤的老虎,自己无法处理自己的伤口,只得向他们求救。

母子俩克服心理上的畏惧,帮助老虎挑出脚掌上的木钎。每隔四五天,老虎就来请他们帮助处理伤口。老虎伤好后,为了报恩,经常给他们送来捕猎到的山羊野猪。后来山上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一次,老虎去偷村民的家畜,被发现后,人们将它反锁在猪圈内。又是母子来救了它。从而人们也知道了老虎报恩的事了。后来皇上知道了。在一次敌国攻打他们国家的时候,兵力撑不住了,眼看就要打到京城,没有办法,抱着一试的想法,皇上命令母子俩要求召唤3360头老虎迎战,从而击退敌国。为此,皇上提笔给每头老虎头上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并放归山林。这就是老虎头上为什么有个王字的来历。有意思吧!

这样有趣的故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个民族的古老民间故事真是既有魅力又值得回味啊!

作文民间故事(篇4)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十分乐于助人,也很热爱劳动,乡亲们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海力布在森林里打猎的时候,在灰鹤的爪下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感激海力布的救女之恩,决定要用宝物来谢他,小白蛇让海力布问龙王要一块宝石,因为只要将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所有动物的话。海力布到了龙王家,就按照小白蛇说的做了,龙王也只好答应把宝石送给他。

就这样过了几年,海力布靠着宝石的本事打了不少猎物。一次,海力布去打猎的时候,听见几只飞鸟说那里要发生灾难了,他想把事情告诉大家,可是想起小白蛇告诉过他,宝石的秘密一旦告诉别人,他就要变成石头。但海力布为了救大家,便将事情都说了出来,乡亲们得知真相后都搬家了,海力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之后,人们找到了海力布被石化的身体,将他放在山顶上,让世世代代的子孙纪念着这个英雄——海力布。

作文民间故事(篇5)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作文民间故事(篇6)

农夫放下锄头眨下眼睛,再用手挠下头皮,越看眼前的这个家伙越不顺眼。

“朋友,你仔细想想呀,”蛇仍然耐心地解释着,“老鼠是个小恶魔,在家中嚼你们的衣服咬你们的柜子,偷你们的粮食还传播不少的病茵,搞得你们昼夜不得安宁;老鼠也是个小强盗,在地里咬坏你们的庄稼偷你们的硕果,糟蹋你们的土地挖你们的水坝,坝要决堤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把这种坏家伙吃掉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什么不好?难道我不是你们的朋友?嗯!”

农夫听了蛇的叙说后却哈哈大笑,笑完才说:“这些我知道,都是‘小事’一桩,老鼠能毁水坝?那水坝有几百亩地大它能毁得了吗?”

蛇说:“俗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蚂蚁那么小的洞就能毁千里之堤,老鼠为什么不能呢?”

农夫说:“你过于夸大其词,我看到的\'却和你说的正好相反:去年我在这里种得高粱田鼠不光没吃,我在它窝里还挖出了一筐带皮的花生,它对我有何害处?再说你们蛇,还偷吞我家的两个鸡蛋,它哪里好?”

蛇并不否认农夫的话,蛇吃鸡蛋这只是偶然事件,老鼠犯罪却是每时每刻:只所以田鼠没吃你的高粱是因为它够不到,至于它窝里的花生,你和田鼠虽然得了利,但是

损害了别人,是损人利己不道德的行为,难道还不该谴责吗?”

农夫来气了,蛇偷吃我家的鸡蛋还谴责我?其有此理!说着他抡起锄头就冲蛇砸去!幸亏蛇对这种科学文盲的人早有准备,顺着草地飞快地逃跑了……

作文民间故事(篇7)

付义健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作文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赵王很着急,就派蔺相如带璧前往秦国。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发现他根本没有城换璧的诚意,就一边故意拖延时间与秦王斗智斗勇,一边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蔺相如因为这招完璧归赵因立了大功,所以赵王封他做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并让大将军廉颇带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到了渑池,秦王让赵王击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为了使赵国取得相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得秦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最后蔺相如一句话就把廉颇说的服气,还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以后,两个人同心守护赵国。

作文民间故事(篇8)

陈文礼是灵寿县北谭庄人,拳术精明,力举千斤。好多年轻人都想跟他学武艺,可他一个徒弟也不留。

南羊沟有个姓高的年轻人,是陈文礼的亲外甥,长得五大三粗,脸膛黝黑,憨里憨气,力大无穷,人们都叫他“黑大个”。他十几岁上就跟着父亲烧砖窑,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十来个,他也很想跟着舅舅学两手儿,恳求过多少次,陈文礼就是不教他。

有一天,陈文礼去看外甥出砖窑。黑大个外甥又提出了学武艺的事儿,陈文礼理也不理他。外甥憨笑着问道:“舅舅,这武艺怎么就能学会了呢?”陈文礼不耐烦地说道:“练的。”黑大个一见舅舅开了口就认为有了门儿了,上前拽住舅舅的手,死气白赖地要求教他。陈文礼生气了,手一拨拉把外甥拨拉了个跟头,说了一声:“滚开!”一脚踢在外甥的屁股上,把外甥从砖窑里直踢在窑外三四丈远,气丧丧地走了。

黑大个跌出窑外弄了个坐蹲儿,爬起来摸了摸屁股也不疼,觉得这一脚踢得又狠又稳,又没有摔伤,挺好玩的。他返回身来,走进窑里,摞起了四五个砖,仿着舅舅的样子,用脚一踢,说了声“滚出去吧!”四五个砖同时飞出窑外,再摞上几个,又踢了出去,越踢越觉得好玩。这样的踢砖又省得一趟趟地往外背。从此,他每次从窑里出砖,都是这样地往外踢,越踢踢得越多,踢得越远,踢得越稳当,踢出的砖还能块块成垛,不散不倒,日子长了,就是摞上一大垛砖,也能踢出去,稳稳当当地垛在窑外。此后,黑大个出砖再也不用背了,一窑砖几十脚就能全部踢出去。

作文民间故事(篇9)

张居正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最终位极人臣官至内阁大学士。在其担任宰相的十年里,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凭此赫赫功绩,他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也因此巨大的`历史功绩被明末清初学者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赋。十二岁那年,小神童张居正报考生员,并顺利取得秀才名号,时人纷纷称奇。第二年,他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一旦考取,便是举人了。事实上,单凭当时张居正的才华、年龄和声名,中举是很有希望的,但张居正是个幸运儿,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真正良师指点,这个人就是湖广巡抚顾璘。顾璘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重才爱才,对于神童张居正,他却有较理性的看法,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难免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消磨,这对张居正并不利,因此,他主张趁此给张居正一些挫折教育,使他更能奋发。因此,顾璘就对当时负责监试的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他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则更是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俭事陈束的欣赏。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可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被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不但没有记恨顾璘,甚至因此一辈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顾璘,对当初顾璘的远见和良苦用心始终念念不忘。走上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居正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