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发表时间:2025-08-08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精选14篇)。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徐立平所在的工厂是世界上最奥秘的工厂之一,地处中国秦岭大山深处,国家一些战略战术导弹和宇航发射用火箭发动机都出自这里。

29年来,徐立平进入厂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工作间的每一道门,挂好每一个风钩,对他来说这里的每一道门都是风险时辰的紧急出口。

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

徐立平的工作是给火箭的固体燃料实施微整形雕刻,这也是固体发动机制造过程中最风险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发动机所用的固体推进剂以火药为主,混合几十种特殊组分灌模浇筑而成,固化脱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药量方面与实践需求总是会有些差距,需求修整。

但固体火药极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过程如果摩擦过力产生静电,就会惹起燃烧甚至爆炸。因此,这个雕刻过程绝不允许反复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师手上的经验感觉,0.5毫米是这种固体火药表面精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但徐立平仅凭手上触摸一次就能精确测度出需求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

这种火药有很强的韧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颗粒,这让手工雕刻的行刀轨迹不容易把握。所以这种火药的微整形处理无法用机器操作,只能经过人手的轻柔细致雕刻来完成,这种火药的雕刻者自然必须是超凡心思素质与高超技艺的合体人。

安全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雕刻过程中,徐立平一呼一吸都与手和刀的节拍高度分歧,以保持用力均匀。根据design要求,徐立平需求削除环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药,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药却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一点一点为火药微整形。对于每个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间摆放的距离都有严厉的规定。

在配合徐立平整形的过程中,助手必须时辰称量残药的分量,一旦达到一定数量极有可能发生爆炸。徐立平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药后,必须装进预先预备的防静电袋里。对徐立平而言,为了本人更为了他的工友和工厂,安全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从青春岁月到年近半百,一个人偶然间能够镇定地面临一次致命风险并不难,29年里天天面对致命风险,而能够守恒如常,那真实是太难了。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制作宣纸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三百多天,一十八个环节,一百多道工序。但是现在做宣纸的人都已经是越来越老,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30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2015年,周东红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依然每天都要长时间下水捞纸。对老周来说,他捞每一张纸都融进了情感,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他把捞纸当成一种责任,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周东红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看着周东红捞纸如行云流水,其实在他刚进厂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这个行业。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人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竟然没完成任务,于是就打了退堂鼓。

周东红说,如果自己换一种工作,不一定能干到现在这个成绩。“中国有句古话说行行出状元,我能坚持到现在,我心里不也是一种荣誉感吗?”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秦真彬,现任勘探二队203钻机副机长,是一名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勘探职工,1993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从钻工、班长到钻机机长,秦真彬一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如江苏、安徽、新疆、青海等地,在十多年的机长生涯中,他带领钻工队伍同甘共苦、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18年至今,秦真彬服从上级安排,到转型突破重点工程淮南注浆防治水项目203钻机担任副机长,主要负责泥浆的调配和注浆站的相关工作。他通过刻苦钻研对低固相分散型泥浆、无固相聚合物泥浆逐渐掌握,并卓有成效地投入到了淮南施工应用中。该工程在钻进S2—11分支钻孔时,仅用时八天钻进880米,大大提高了钻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提高项目效益提供了强力支撑。他刻苦钻研的态度和辛勤付出,为二队转型关键项目提质增效、打响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30余年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多年来,他承担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武器装备生产,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准操作,工艺要求0.5毫米的整形误差,他却始终控制在0.2毫米内。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他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严苛的生产条件下,经他整形的产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从无超差。

多年来,除带领班组完成日常科研生产任务外,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加压注射等修补工艺。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他凭借扎实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气,钻入发动机腔、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修补,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顺利进行,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为查明某重点研制型号发动机缺陷原因,需要使用金属钻头从药柱表面打孔以取得预定样块,取样部位距金属壳体仅5mm,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钻头与壳体摩擦引起燃烧爆炸,作为主操作的他,一次成功、安全精准取出预定样块,顺利找到病灶,成功攻克型号研制的“拦路虎”。

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械整形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内的20余种发动机远距离数控整形,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陈__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__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

20__年,在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矿石码头项目施工中,陈兆海成功将船用测深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引入测量,该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GPS—RTK技术,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采用双GPS定位桩位圆心工艺,为桩位放样提供更加精确便捷的依据,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青涩年华化为多彩绽放,精益求精铸就青春信仰。贯通天南地北的大动脉,他用极致书写精密人生。胸有凌云志,浓浓报国情,他就是――华东xx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xx。

xx,男,19xx年2月出生,20xx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过京沪高铁、河南城际铁路(郑开段)、郑万铁路、汉十铁路、徐盐铁路的建设。组织完成了杭黄铁路、成贵铁路、郑万铁路、汉十铁路、蒙华铁路、格库铁路(青海段、新疆段)、玉磨铁路等重大项目的控制测量及高铁项目的沉降观测和精密测量等工作。

初出茅庐,小荷才露尖尖角

20xx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就参加了集团公司重点项目――河南城际铁路(郑开段)的建设,主要负责郑开铁路的测量及竣工验收期间的对外协调。郑开城际铁路全长49.955公里,联络线特大桥2.2km,其中桥梁占96%。由于线路曲线半径小,简支箱梁架设后曲线外侧梁缝值达38cm以上,为克服这个难题,设计院采取曲线外侧箱梁加长,箱梁预制成“扇形简支梁”;

联络线T梁同样受曲线半径影响“湿接缝”宽度变化大,架设后T梁呈“喇叭”形,以上问题对垫石定位、支座中心定位和锚栓孔预留都是一个挑战,20多米的墩柱,操作难度很大,且梁架设过程中必须一次性下落到位,8个锚栓孔相对位置定位精度达毫米级。现场也不能模拟,超小半径曲线偏移值、偏角等都比较大,坐标计算复杂,精度要求高,这个难题在集团公司尚属首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认真研究图纸、反复推演,结合理论计算和CAD构建几何模型,成功解决难题,使项目顺利完成架梁任务。期间,他又对全线结构物里程、标高、曲线参数等逐个复核,发现1处墩中心设计里程跟实际跨度相差2m、3处承台设计标高逻辑错误、2条竖曲线半径错误,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工作中,他精益求精,不仅自己负责的技术工作没出现过任何差错,还发现3处设计错误,避免了重大潜在质量事故及荣誉损失。为克服区域沉降难题,他深入钻研沉降监测技术,抓住关键环节,分析线路潜在沉降量,多次沟通说服设计,同设计一起进行线路优化调整,为项目节约道砟费用500余万元。当年,被河南城际公司评为“先进建设者”。

独当一面,敬业奉献争先锋

委以重任,创新创效做贡献

20xx年3月,xx开始负责经营承揽工作。“抓经营必须抓生产,抓好生产就是最好的经营”,这是公司一直以来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滚动经营。担任检测公司经营部部长期间,他除了经营承揽,还负责合同管理、验工计价、施工生产等工作。他牵头为公司开辟了高铁沉降观测、铁路CPIII测量、铁路轨道精调、地铁CPIII测量及轨道精调、地铁施工监测、深基坑安全监测、施工下穿既有线自动化监测等新市场。20xx年,是集团公司郑万、汉十无砟轨道施工的关键一年。郑万项目沉降观测作为全路第一条完全采用信息化平台沉降观测的铁路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异常繁重。数据时时上传,受雨季影响,数据难以闭合,他反复研究将工作基点转移至桥墩并征得评估单位认同,这一做法在全线推广。任务紧张时期,他改良夜间测量照明设备,将作业时间扩大一倍,为沉降观测提供保障。郑万项目受南水北调影响,进度压力很大,沉降观测时间周期短,过程中积极与评估单位沟通协调,凭借扎实技术和丰富经验,他将评估段落划分成多个评估单元,采用预评估的方法为后续施工赢得时间。特别是汉十高铁CPIII测量,任务集中,精密测量设备、人员紧缺,采取设备不下桥,人员轮流作战的方法,他在桥上一干就是30多小时,每项工作都是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他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整个测量团队,致使他带领的团队效率超高。检测公司抢工期,最艰苦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并且都能第一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认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以“多劳多得,付有所值,付有所报,杜绝吃大锅饭现象”的激励形式,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参战人员的积极性;

遵循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的作业模式,有任务大干快上,多拿工资,闲时降低薪酬,大家轮流探亲休息,但年度工资总额不变,既降低公司“吃、住、行”等管理成本,又增强员工幸福感、亲情感。通过这种管理创新,团队合作默契,任劳任怨,效率很高,公司管理成本明显减少。在他的带领下测量产值,从20xx年的不足500万,到20xx年的2100万,成为检测公司最主要的创收板块。20xx年,他带领的测量团队被集团公司评为“20xx年度工人先锋号”。

在平凡中坚守,在实战中锤炼,他用“敢于有梦、善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不懈奋斗,浇灌出实现美好“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之花;

用“敬业乐业、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唱响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卢仁峰:焊接技能极致追求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批次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__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从事焊接工作42年,即便左手因工伤落下残疾,仍选择继续坚守焊工岗位;他单手掌握十几种焊接方法、练就精湛的独臂焊接绝技;他创新操作法,在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等重要装备的制造过程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按工程建设的进行程序,工程测量可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可以说,测量是工程建设的“灯塔”。
他叫**,现任**集团城建公司**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土建 4 标项目测量班长,是“灯塔”的守护人。2008 年入职至今他已从事测量工作十余年,每天穿着雨鞋往返于工地和项目部之间,在他的脸上,你或许能看到一份坚定、一份成熟。
埋头干、不服输 从**技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职业生涯中的前三年几乎是在扶棱镜杆中度过的,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过他的决心——在工程测量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谈起第一次独立放线时的情形,他总觉得又好笑又惭愧:“一个多小时,没有放对一个点,除了同伴的抱怨,连施工队的工人都在笑话我”,说到这里,他无奈的笑着摇了摇头。“不过,我是个不服输的人,越是如此,越是激发了我一定要干好工作的决心。经历那次失败的放线之后,我静心反思,通过问师傅、问同事,打破砂锅问到了底,查百度、看书籍,不断学习测量知识,逼着自己把测量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弄明白。很快我就认识到,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梦想生长,只要肯学、肯钻研、肯尝试、不逃避,就没什么可怕的。”
来到**地铁 2 号线项目后,面对全新的南方 CASS(计算土方量)、科傻平差等工程软件,他同样没有认怂,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守着电脑研究,终于熟练掌握,成为了软件操作上的高手。他当起了导师,有了自己的一群徒弟,他会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他说:“我不会管什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测量精英团队,是企业的财富,更是我们所有测量人的荣光。” 的确,测量工作又苦又累,并且在职业发展上看起来似乎没有其他岗位那么畅通,比较容易触碰“天花板”,对此,**很坚定:“既然选择了,就一定不后悔。我一直都有个愿望,希望我干测量干到退休,毕竟,什么工作都要有人去做。” 腿虽软、行却坚 因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总是冲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同事们习惯称**为“拼命三郎”,可“拼命三郎”也有腿软的时候。为使隧道地面与地下建立统一的坐标体系和高程基准,需要进行联系测量,这项工作要将测量仪器悬空架设在深 25m 的竖井口。站在悬空 25 米高仅容站下一个人的钢拱架上,谁站久了都会头晕目眩、双腿发软,更何况还要架设棱镜。平时,在平地上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几分钟,而这一次,他花了半个小时。不停的调平对中、不停旋转 90 度检验对中情况,熟悉测量的人们明白,这项工作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任何轻微乃至一丝一毫的震动,“说不怕那是假的,从小到大,真没有因为啥事腿软过,但是那一次,从钢拱架上下来之后,我的腿一下
子就软了。”在他的意识里,自己作为测量队中的“老大哥”,环境越差的地方、危险越大的地方,越需要他以身作则,带头冲在前面。
新领域、善作为 施工中,对于测量精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地铁隧道测量,对于之前从未涉猎过地铁测量的**来说,他并不为难。为了让**地铁2 号线项目隧道按照设计线路掘进,每隔两三个月他就会带领自己的测量团队,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白天测地面的控制网,晚上测量洞内的控制网,数据步步验算、严密评差,为隧道建立了精度极高双导线网,用“灯塔”照亮了隧道深处,确保了隧道施工进度。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地铁 2 号线在 2019 年 1 月顺利贯通,最大贯通误差为△X=2cm;△Y=1cm;△H=1.5cm。这些数据化作亮眼的业绩,为**在地铁隧道测量工作中交上了一份令自己、令项目、令业主、令企业满意的答卷。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胡双钱是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人们都称赞他为航空“手艺人”。在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令人称道的是,其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今年,国产C919大飞机将迎来立项后的第九个年头,胡双钱也将迎来人生的第55个生日。距离退休还有5年的时间,老胡觉得这个时间太短了,他最大的理想是为了中国的大飞机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C919的首架飞机正在为早日首飞作准备,在这架有着数百万个零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的时一毫米级,对此胡双钱这么描述:“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这个概念的公差。”胡双钱已经在这个车间里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在中国民用航空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发言权。

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这36个孔,胡双钱用了一个多小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之后,零件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我们所焊的每一个点都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危,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载人航天的成败。”

不久前,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展现了我国航天制造的顶尖实力。但你知道吗,空间站的核心舱舱体巨大,焊缝总长度超三百米,焊接时要高标准一次成型,难度极大,造型复杂的球面壁板舱体焊接更是从未有人挑战过。

郑兴发现一旦空气湿度超过40%,试验件里的气孔数量和直径都明显增加。反复琢磨后,他想到了通过烤灯和加热带双重加温的方式,降低湿度,解决难题。问题解决了,他却经常需要在五六十度地高温下连续工作一个多小时。于郑兴而言,艰难却值得。

目前,由郑兴担任主岗焊接的神舟飞船、天宫、天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相继成功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等航天器也已经陆续启程,开启中国人在轨建设空间站、探索宇宙奥秘的新时代。

“这个岗位很孤独,但热爱可以克服困难。成百上千上万的零部件,经过我们的手,慢慢填坑实现了并机发电,这是自己对建设国家重大工程一种价值的体现。”

转子是发电机能够输出电流的关键部件,在白鹤滩水电站,每个转子的重量达到2300吨,是世界之最,而梅琳就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吊装巨型精密装置的起重机司机。

发电机是精密仪器,转子吊装要求精度非常高。梅琳要做的是在不足两平方米的驾驶室里,通过三个操纵杆将这个直径16.5米、高4米,重达2300吨的大家伙,吊入发电机坑位时的移动距离控制在1毫米以内,而销钉和销孔的距离仅有1.5毫米。

从事这个行业26年,梅琳仍保持每次到达工位后,都要做些练习找到手感的习惯。对梅琳而言,这份工作最难操作的是精度。20多分钟的时间里,梅琳时刻都要保持手感,确保起重机运行稳定,稍有不稳造成晃动,都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五次点控调校后,转子稳定且精准地落入发电机坑位,吊装成功。

白鹤滩水电站的工程仍将继续,并将在7月1日实现首批机组发电,梅琳也将会继续她的挑战。

“我追求把每一件产品做到极致状态,因为这是在为国家而做,并不是为我个人而做。我作为国家年青一代的工匠,有责任把追求极致的精神传承下去。”

30岁出头,他却能用比头发丝还细0.05毫米的刻刀刀头在直径0.15毫米的金属丝上刻字,字体内容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清,他的技术被国家评为“中华十大绝技”。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高级技师常晓飞,1988年出生的他参与了国家导弹和宇航产品的复杂关键零部件,以及新型卫星零部件的制造任务。

为练就炉火纯青的数控加工技术,常晓飞不断挑战技艺的极限。一块硬币大小的金属板,高速旋转的极细刀头,一个多小时之后,182个直径比头发丝还细的小孔神奇地精确成型。只有通过强光,才能看到182个小孔所呈现出的内容。

常晓飞曾接到一项新型复合材料的加工任务,这种极难加工的硬脆材料将用于新型武器装备的关键部位,关系武器试验成功与否。通过无数次修改编程,调整刀具,经近三个月时间,常晓飞终于找到了一种最优方式,将这种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品率从30%提高至80%,最终提高到100%。

一身真本领,也让常晓飞获得了无数荣誉。然而,比起这些耀眼的荣誉,常晓飞最自豪的还是能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参与到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中,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崔强,女,197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春节前,她患上了急性滑膜炎,突如其来的病痛让她几乎无法行走,但是在接到防疫工作的命令之后,她没有过多地犹豫,一瘸一拐忍着病痛带领工作人员毅然投入到了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没有专业的防护设备,戴着一个简单的口罩挨家挨户敲开房门做登记;顾不上吃饭加班加点录入居民排查信息;不畏冬日的严寒穿行在各个小区的疫情防控检查点。

整个春节假期,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一直奔走在抗击防控新型肺炎一线,深入到各个网格走访排查,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干部、志愿者对辖区内3300多户居民进行地毯式全覆盖走访排查。针对234户重点人员实行管控,社区建立“一人一表”的管控台账,落实责任人。她不怕危险,只要哪个网格有出现此类对象,她都要带队亲自上门核实,并且收集管控对象每日两次的体温监测信息,做好跟踪。在做好监测的同时,主动询问需求,并为管控对象提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精神慰藉,做到了“有管有爱”,增强了群众共同抗击病毒的信心。

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她都能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忘我、勤奋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争做榜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马金涛,中共党员,今年37岁,2001年11月参加工作,现为动设备二车间钳工四班班长,先后荣获公司优秀班组长、钳工技能比武三等奖、优秀奖及公司劳模等多项荣誉。身为一名普通的钳工,他历经近二十载的磨炼,砥砺笃行,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钳工班班长,然而他依旧一刻也不曾松懈,坚定不移地前行在追求工匠精神的道路上。
表率必始于心
马金涛同志深深认识到心性和品德是成就一名工匠的前提,因此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该同志紧跟党的脚步,坚守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同事利益第一,始终奉行人品为先的正确思想,在工作中本着感谢、尊敬、关怀、谦虚的态度,十几年来在每天的检修作业中,该同志积极主动地拿出101%的力气,始终以101%的心态来面对和检讨自己,不断积累经验,以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关心周围同事;不断战胜自身,每天付出努力;不断提升心性,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坚持“1281标准化检修管理模式”中的公司精神,在技术和人品的追求中不设限,该同志发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用心做的去检修,去把钳工做到极致,不遗余力地打造检修作业的全“免检”品质。
工匠必成于行
《晏子 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为者常成,行者将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以及也。’意思是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最终五短身材的晏子位居国相,为后人所敬仰的楷模。
马金涛同志正是如此在检修工作中为而不置,行而不休,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检修负责的态度,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次检修工作,用行动追求劳模精神,用汗水沉淀他酸甜苦辣。
2014年3月,烯烃二套试车全面展开。烯烃压缩机组是烯烃二套试车的红线设备,但是作为进口机组,后期安装严重影响了试车进度,施工单位严重滞后,为保证试车进度,马金涛同志带领班组成员辅助施工单位进行安装作业,然而当时班组刚刚成立,有80%的员工入职不到两年,不言而喻技能水平自然是相当薄弱,更不用说是安装难度大的进口机组了。玉不琢,不成器,马金涛同志深刻认识到这是对班组和自身的一个巨大的技能提升的机会,因此他一周7天,一天12小时牢牢驻扎在作业一线,经常能在安装现场看到他的不停奔波的身影,通过大量的试验、模拟,马金涛同志带领班组成员积极配合安装厂家,分析低压缸压缩机干气密封安装不上等等原因,请教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安装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安装任务,保证了烯烃二套的正常试车生产,同时也锻炼出一批成熟的钳工,为以后的大修工作奠定了必要的技能基础。
2018年5月聚甲醛大修中,位于污水沉降槽底部的搅拌器滑道淤泥过多,需要进行清理工作。马金涛班承担本次检修任务,然而不久前发生的“4.29水中心人员中毒窒息事故”像巨石一般压在大家心头,淤泥已经严重影响到搅拌器工作,导致##滞后,为了保证生产进度及时推进,马金涛同志毅然带领检修组成员奔赴检修现场。几名年轻的同事看着幽暗深邃的污水沉降槽惴惴不安,恶劣复杂的环境对检修作业更是雪上加霜,加上进入沟槽需只在乘坐不足半平米的吊篮上悬空作业,无疑又加大了检修难度。马金涛同志迎难而上,在同事们忧心忡忡的叮嘱下缓缓进入沉降槽,昏暗的光线、潮湿的空气、四周充斥着各种有毒气体,让有着十几年检修经验的马金涛同志心惊胆跳,在历经半小时的努力后,终于完成表面淤泥的清理并成功将钢丝绳固定到指定位置。然而天公不作美,在起吊的过程中钢丝绳断裂,起吊以失败告终,无法掉出就无法清理搅拌机里面的淤泥,也就是说需要再次进入沉降槽固定钢丝绳,来不及休息的马金涛同志二话没说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再次站上吊篮,经过十几分钟的努力,最终搅拌机被缓缓吊起。马金涛同志看着缓缓吊起的搅拌机甩了一下微微颤抖的手,便转身去准备清洗搅拌机的相关工作了。“那次我们站在上面腿都软了,谁敢下去,马师傅居然连续两次下去,我们真的服了。”回忆起那次检修青工刘宏宇依然记忆犹新。
在实干、苦干的同时,马金涛同志将巧干也深深融入工作。2017年,马金涛同志发现在检修工作中,大量的螺栓的拆卸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部分受作业空间的影响螺栓拆卸难度过大,拆卸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或者根本无法拆卸需要破坏处理,造成极大的浪费。马金涛同志在工作之余每天加班加点,进行现场实际勘测,翻阅相关理论书籍,请教专业人士,最终历经半个月时间设计制造了狭窄空间螺栓拆卸工装,极大的提高的检修效率,节约了资源,据专业统计,该工装每天检修能节约1小时,一年节省经费约7万元。该工装荣获公司“十小创新一等奖”,并申获得煤业狭窄空间螺栓拆卸工装专利权。
从铁人王进喜,到核弹之父邓稼先,再到现在的大国工匠的历史渊源流长,马金涛同志敬仰先一代工人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工匠精神,自工作以来他始终努力做好每一次检修工作,做好一个钳工的本职,并且这件事将终其一生。
工匠铁骨柔情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纵使铁骨铮铮的汉子内心也是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它叫家人。
马金涛同志身为一班之长,始终身先士卒,冲锋在检修前线,累了擦一把脸,饿了咬两口饼,然而纵使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内心也布是满了遗憾。马金涛同志的妻子身体较差,并患有先天性心脏方面的疾病,然而祸不单行,在一次甲醇厂801给水泵大修期间,马金涛同志的妻子不慎从楼梯滑落,造成脚裸部位骨折,后来在妻子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妻子才被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已经连续在检修一线作业几天几夜的马金涛同志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里后,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天了,看着妻子打满石膏的脚,马金涛同志没有尽到也无法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他的内心为此充满了自责,这将伴随时间的流逝深深烙在他的心底,成为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在检修事业中,马金涛同志秉承匠心,不懈追求,最终成为班组、车间乃至公司成员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大家甘于平凡、坚守岗位勤奋工作并做出奉献。

★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 ★

李智汉族,198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丰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高压化成箔生产车间主任兼研发技术部部长,主管车间生产、工艺控制及研发、设备维修等工作。

他一直秉承公司“提质降本,创新突破”争当行业先进发展理念及思路,通过大量查找行业内书籍、资料,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虚心请教行业内优秀前辈,积累了丰富的化成箔生产工艺研发及生产管理经验,全面的掌握了中高压化成箔工艺管控技术,为技改、研发、管理等各项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业十余年来,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提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试验分析、研究和实践和推广,具备了极强的技术、管理水平、职业素养,使得他在管理和技术水平在行业内有了良好的口碑。

在他的带领下,提出对生产线进行技术及节约成本改造方案,技术团队人员自主研发出化成行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并进行量产,2020年将公司生产中的次品废品率下降2.5%,节约成本510万元。制定节水节电改造方案并实施,2020年度节约自来水费63.6万元,节约电成本20.6万元。节约主要化工原材料约60吨,成本48万元。

在2018年他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得公司“劳动模范”称号。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迎难而上、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是他具备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养,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网址:https://www.w286.com/rijidaquan/180048.html

大国工匠生活俭朴事迹材料(精选14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