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日记网

关于季羡林作文

发表时间:2023-05-06

关于季羡林作文800字汇总。

说到作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写作文可以抒发我们的情感。写作文一定不能写废话偏离主旨。迷你日记网小编特意为你呈上“关于季羡林作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1】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重点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在一个星期以后,不出所料,教育局中的一名工作人员打电话来,向我家人报喜,说我作文比赛得了全县第一名,还发了荣誉证书,让他们帮我去教育局去取。我一家人听了心里都乐开了花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2】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题记

他,德高望重,享誉世界。

他,中西贯通,名扬天下。

他,就是季羡林。

还记得小时候在教室里

捧着书本品味季爷爷的那篇

《怀念母亲》,

他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他的母亲,

另一个则是伟大的祖国母亲,

他身在他乡,无时无刻地怀念着中国。

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这是一个华人在异国他乡真正的心情,

这是一个华人在异国他乡思念的诉说。

寒风凛冽的冬天已经过去,

鸟语花香的春天已经离去,

在这个百花争艳的夏季,

7月11日,这个平凡而值得纪念的日子,

天空上划过飞机飞过的弧

谁在这一刻也不知道,

也不曾询问,

中国再次失去了一个文华泰斗、文学国宝:

季羡林!

他是一代国学大师、翻译家、

文学家、思想家和语言学家。

但他却有着平常人的心态和生活,

正如子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有些人可能已经将他忘怀,

他踏着漫长的岁月在文学之路上走过了98年,

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季爷爷人生的结束,

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我们将从此发愤图强,

做季爷爷这样的文学界大师,

即使我们成不了文华泰斗,文学大师。

但我们有自己的努力,

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知道季爷爷的成功是怎么来的吗?

不少人为之羡慕,

为之崇拜,追悼会上无数书迷吊唁。

正在怀念着这个神秘的老人。

其实季爷爷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

任何人生下来都是哇哇啼哭,

以后要牙牙学语,蹒跚学步。

主要是看后天的努力,

只有从小坚强奋斗,

以后才会有成功。

即使有了成功,

季爷爷也是淡泊名利,

视金钱如粪土。

还记得季爷爷说过: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

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不是要完满才是人生,

但人生要完美。

如果人这一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我想,这就是人生。

请您安逸吧!

季爷爷,等到我们将来步入社会,

一定以您的志学为奋斗精神,

向世人、向世界的人展示中国人的文学,

将来的我们才华横溢,将来的我们不会忘记先辈的教训。

在今后的社会再创辉煌!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3】

今天,我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散文《老猫》后,十分感动。

这篇散文主要讲述季老在北大先后养了四只猫的故事,这些猫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一个个陆续衰老死亡了。文中,季老很明确地表示自己赞赏猫死亡时的做法,即把自己藏在一个别人找不到的地方,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因此季老希望在自己大限到来之际,也能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世界。而且季老认为人总是要死的,他在散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绝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季老对死亡是多么地淡定自若呀!

文中,季老对小动物的爱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季老养的一只波斯猫,临死前由于患病导致经常性的小便失禁,于是他书房的桌子上、椅子上、沙发上,都经常洒满了猫尿,甚至老猫还经常把尿撒在季老正在写作的稿纸上。但是不管老猫怎样“胡作非为”,季老都始终谨遵自己定的一条戒律——决不打猫一巴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决不打它,面对家人的嘲笑,他置若罔闻“全等秋风过耳边”。如果换作我的话,肯定会把那只猫先痛打一顿,然后扔到一边之后三四天置之不理。这就是季老对小动物的一片博爱善良之心啊!

这篇散文让我对季羡林大师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它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和他的“生死观”更是让我赞叹不已。我因此又对这位刚刚逝去的一代大师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4】

可是当我在电话中告诉她我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要高考,补课!)需要她给我送生活费时,她说让我先借着,过几天她就来看我,我没说什么,挂了电话。从她的语气中我还是听出了她的担心。

妈妈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知识就是财富的着名经典故事。讲的是一位教授和一个大型水电场的故事,故事是说这家大型水电场的主发电机坏了,请了很多人都找不到毛病在哪里,最后没办法,就花了两万美元请来了一位着名的教授。这位教授来看了看,用粉笔在发电机的主壳上画了个点,然后拿起榔头在这个点上狠劲的敲,整个发电机马上恢复了正常。有些人震惊之余,不禁感叹这教授两万美元挣的太容易了。虽然教授把钱捐给了灾区,但教授给出了一个公式:敲一下收费1美元+知道在哪里敲收费19999美元=总收费两万美元。听后我叹服:知识就是财富呀!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5】

拾起放下的是你的书页,拾起放不下的是对你的思念。

萧瑟秋风夹杂着花瓣打转,又轻轻将它放下,这由此勾起了我绵绵的思绪。

漫天花瓣落,漫天黄叶舞。隐隐约约中,我看到一个身影,他捧着瓣瓣香残,在风中轻舞。一段段关于他的回忆,敲击着我的心;一股股关于他的思念,让我着迷,让我们敬爱。

灿烂的阳光下,季羡林老爷爷正在伏案写作。优美的句式如风舞蝶飞,婉转生动;字里行间,既有文人气质,又充满孩童的稚嫩。他热爱中国,更热爱写作,也爱读书。他带着祝福来到我们的身边,用生动的文笔告诉我们读书的益处,还有读书的方法。特别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等文章,让花儿开得更美,让儿童笑得更甜,教育我们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同时他那种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眷念,深深的的打动了我们。

他在许多方面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是我们祖国的国宝。他一生显得很淡定,没有一丝不舍,因为他知道,他即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化作一朵花,让蜜蜂采蜜,让蝴蝶纷飞,让人们欣赏,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同时,他也很幸福,他带走了我们对他的祝福,带走了我们对他的敬爱,对他永远的怀念。也许在他永远年轻的心里这样想:人生如花,落了也要化作春泥,保护其他花朵,只要把美留给人间,那么就没有什么遗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季老爷爷随花瓣去了,我的思念随他去了。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我在思念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人……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6】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现在,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还是非常偏爱。自己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7】

我学过一篇课文叫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面讲的是季羡林与苗苗交流了阅读与写作等问题。

他们首先讨论的是看闲书的问题。季羡林说:“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就是要多看书。”他说他之所以把文章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小时候看的闲书特别多。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时候起就要多看书。

接着季羡林问苗苗:“你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说:“我觉得应该写真事。”由此,我们应该写身边的事,写自己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后他们讨论了学外语。季羡林老师说学外语跟学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开始学外语,纠正我们的发音。学外语可以把国外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就会把作文写得更棒。

最后他们讨论了学习“三贯通”的问题。季羡林先生说:“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三贯通,这“三贯通”就是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把作文运用到我们的作文里可以使我们的作文变得更加唯美。

这就是我从季羡林老先生那里学到的写作文的方法。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8】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9】

凌晨,在熹微的晨光中,我走到大图书馆前草坪附近去散步。我看到许多男女大孩子,有的耳朵上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收音机和一本什么书;有的只在手里拿着一本书,都是凝神潜虑,目不斜视,嘴里喃喃地朗诵什么外语。初升的太阳在长满黄叶的银杏树顶上抹上了一缕淡红。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面对着那一轮真正的太阳。我只感觉到满眼金光,却分不清这金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了。

黄昏时分,在夕阳的残照中,我又走到大图书馆前草坪附近去散步。我看到的仍然是那一些男女大孩子。他们仍然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收音机和书,嘴里喃喃地跟着念。夕阳的余晖从另外一个方向在银杏树顶上的黄叶上抹上了一缕淡红。此时,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同西山落日比起来,反而显得光芒万丈。

眼前的情景对我是多么熟悉然而又是多么陌生啊!(述职报告之家 yS575.coM)

十多年以前,我曾在这风景如画的燕园里看到过类似的情景。当时我曾满怀激情地歌颂过春满燕园。虽然时序已经是春末夏初时节;但是在我的感觉中却仍然是三春盛时,繁花似锦。我曾幻想把这春天永远留在燕园内,留得春光过四时,让它成为一个永恒的春天。

然而我的幻想却落了空。跟着来的不是永恒的春天,而是三九严冬的天气。虽然大自然仍然岿然不动,星换斗移,每年一度,在冬天之后一定来一个春天,燕园仍然是一年一度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然而对我们住在燕园里的人来说,却是镇日寻春不见春,宛如处在一片荒漠之中。不但没有什么永恒的春天,连刹那间春天的感觉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当时我惟一的慰藉就是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的两句诗:

既然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我坚决相信,春天还会来临的。

雪莱的话终于应验了,春天终于来临了。美丽的燕园又焕发出青春的光辉。我在这里终于又听到了琅琅的书声。而且在这琅琅的书声中我还听到了十多年前没有听到的东西,听到了一些崭新的东西。在这平凡的书声中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千军万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脚步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向科学技术高峰艰苦而又乐观的攀登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那美好的理想的社会向前行进的开路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内心深处的声音吗?不就是春天的声音吗?

眼前,就物候来说,不但已经不是春天,而且也已经不是夏天;眼前是西风劲吹、落叶辞树的深秋天气。悲哉秋之为气也,眼前是古代诗人高呼悲哉的时候。然而在这春之声大合唱中,在我们燕园里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在黄叶丛中,在红树枝下,我看到的却是阳春艳景,姹紫嫣红。这些男女大孩子一下子就成了巨大的花朵,一霎时开满了校园。连黄叶树顶上似乎也开出了碗口大的山茶花和木棉花。红红的一片,把碧空都映得通红。至于那些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真地变成了红艳的鲜花。整个的燕园变成了一座花山,一片花海。

春天又回到燕园来了啊!

而且这个春天还不限于燕园,也不限于北京,不限于中国。它伸向四海,通向五洲,弥漫全球,辉映大千。我站在这个小小的燕园里,仿佛能与全世界呼吸相通。我仿佛能够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摸到纽约的摩天高楼。书声动大地,春色满寰中。这一个无所不在的春天把我们联到一起来了。它还将不是一个短暂的春天。它将存在于繁花绽开的枝头,它将存在于映日接天的荷花上,它将存在于辽阔的万里霜天,它将存在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一年四季,季季皆春。它是比春天更加春天的春天。它的踪迹将印在湖光塔影里,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它将是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春天。

关于季羡林作文【篇10】

传统文化各美其美

这些年,全国又掀起了一股保护传承文化的热潮,各大博物馆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文创用品,线上互联网宣传节目、记录片等。中华文化热又火了起来,有更多的像樊锦诗、常书鸿这样的文物守护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眼前的这本书,季老的《传统文化之美》又把我带入到了另一个更多元、更精彩、更真实的中华文化世界。国文、胜迹、美德都是书中所强调的传统文化,作者的笔下,诗词、古籍、历史古迹、风骨等这些表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有了新的活力与使命。

中华文化在名胜古迹中的体现是最直观,也是最受人欢迎的。中华文化已延续了五千多年之久,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秦兵马俑、富春江、敦煌莫高窟、鲁迅故居都是书中所及之处。这些人文景观的背后,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我也曾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敦煌的莫高窟。敦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古丝绸之路贸易盛行时,几乎所有的贸易货物都要经过敦煌。通过几代人的全力保护,壁画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壁画背后的历史与传奇,更是我们需要了解。当我站在这些佛像、壁画前仿佛能感受到都当时敦煌的繁华景象。还有近期申遗成功的良渚文化遗址,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历史的源头,并增强了文化自信。语言是我们当代人交流所必须的媒介,语言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语言素来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当我读红杏枝头春意闹,便能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便能品出离别愁绪;望古道西风瘦马体会游子在外闯荡的孤独了了几个字便有了道不尽的情与思,凝练之语的背后,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凭借着自己独有的生命力留存了下来,记载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同时,各地特有的方言也成了当地文化的特殊名片,也给当地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到了现代,更多网络用语的出现,如给力、干饭人等又赋予语言新的生命力,也给了我们年轻一代无限创造发展的可能。语言让书籍的产生成为了可能。书籍作为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少旧书店、老书坊出现在现代大都市中和现代化的书城,图书馆相互辉映。从最初的书籍雏形甲骨文到最早的书籍竹简再到帛书;以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的出现,书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在了我们大众的视野中,让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不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在向人们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有了如此之多的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传承好中华文化。作为年轻一代,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亲自学习技艺手工,不让传统文化流失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杭州的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杭州的丝绸文化历史也十分悠久,丝绸从上海的松江一带起源,发展到杭州,再到面向全世界的丝绸大市场,传承了丝绸的宝贵制作技艺。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制丝的机械、工艺、养蚕的程序,还收藏了许多古代宝贵的丝织品,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服饰上面的人物形象仍是栩栩如生,我也不禁感叹于这虽古老但又极精美的工艺。同时,博物馆也顺应当下时代潮流,展示了建国以来我们在丝绸生产、科研和对外贸易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推动现代的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便是丝绸文化未来!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号召下,将注入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全新的明天!让我们用古迹之美、语言之美、书籍之美、传承之美让杭州更美!